10.5.10

(nanako) 培養EQ

Nanako 2010/1/21d 開始上學,已經上了三個多月. 外師,老師們常常會告訴媽咪你進步很多. 這次回路竹,阿公阿嬤婆婆阿姨們看到nanako都說她長大很多 (身高抽長,眼神,應對等都不一樣囉).

大家很喜歡把寶寶跟nanako放在一起比較.其實我覺得小小孩差三個月差別就很大了,希望大家不要把寶寶的標準放的跟nanako一樣高,寶寶的發展也很好,是值得大家爲她好好喝采的.

Nanako確實長大很多,不只老師跟旁人的感覺,當父母的即使天天看也都有感覺,腳丫子越來越有小朋友的樣子,話講清楚且完整,出門時會自己穿鞋,上學前會自己準備要帶的東西,回家會自己玩,喜歡拿尿布墊墊在地上,再把玩具書籍放在上面自己玩(學校蒙式是每個小孩可以拿塑膠墊組成一塊自己的區域進行工作,nanako把這個習慣帶回家裡) 當阿嬤說nanako長大好多時,媽咪也忍不住的對阿嬤說: 對啊,兩歲真的很不一樣輕鬆許多.

唯讀讓媽咪有點頭痛的事nanako偶爾會出現打人, 跟年紀較大的哥哥姊姊相處沒問題,但是跟同齡的寶寶小潁相處則偶有推擠打人的動作出現,通常是希望 要對方服從:
兩、三歲的孩子與玩伴之間的遊戲規則,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則。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雙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了。而打贏者,可以讓對方「服從」,和他繼續玩下去。手足之間幾乎天天看到這類爭執的畫面。《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20036月號》「打人」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兩、三歲的孩子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時,緊張或憤怒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這種緊張又不知如何適當宣洩的怒火,就是所謂的『發脾氣』。」美國親子教養專家珍妮波蘭(Janet Poland)在《孩子難纏,怎麼辦?》(The Demanding Child,頁155,新迪文化出版)書中指出:「孩子本來就不及成人成熟,比較不知道運用智慧及經驗來應付緊張情緒,所以經常不當的表達憤怒。」打人,是孩子回應外在問題的最原始方法之一,也是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另摘錄文中學習「克制脾氣,不再打人」的技巧

教導兩、三歲的孩子克制脾氣、不再打人是有技巧的,爸媽可以試試看:

一、自言自語法:
對兩歲半以後的孩子而言,「自言自語」對理解訊息內容相當有幫助。你可以對孩子示範──用嘴巴說出來:「我很氣維維,可是我不會對他大吼大叫,我不咬人,不踢人,也不打人。打人很痛,我最好不要這麼做。」引導孩子學習健康的表達憤怒。

二、危險動作絕不可以做:
明白告訴孩子哪些是危險動作,例如:掐脖子、用力推撞、拿尖硬的東西戳人、砸人等,這些危險動作絕對不可以做,否則將受到嚴格處罰,如:禁止看卡通、幾天不能玩玩具……。

三、鼓勵孩子認錯:
知道不可以打人,可是還是打了,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因為搶玩具而打人,可是問是誰打誰,孩子卻不承認動手打人,直說:「不是我!」這時候建議讓孩子「先道歉」,再把孩子帶離現場;並嚴正的告誡孩子:出手打人將使他不能再到公共場所和其他小朋友玩,除非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與行為。

另外,鼓勵孩子認錯。唯有認錯,才有改錯的可能。告訴孩子,即使他犯錯,只要改正,永遠是爸媽的好孩子,爸媽還是永遠愛他。

四、把「對不起」、「沒關係」掛在嘴邊:
不管和誰玩遊戲,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一定要馬上說:「對不起」;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沒關係」。記得:不可以「舉起拳頭來打人」。同時告訴孩子,如果爸爸、媽媽發脾氣,做出打人的動作,你也要提醒爸爸、媽媽:「不可以舉起拳頭打人」,而且「生氣容易變老喔!」

五、當個微笑爸媽:
和孩子在一起,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進家門前,先整理一下情緒,把工作雜事拋在門外,把心交給孩子,全心全意當孩子的「微笑爸媽」!

六、以擁抱傳遞關懷:
多給孩子擁抱,不論他是一歲或已經十歲。擁抱傳遞的關懷,永遠受用!

七、親子共讀聊心事:
上床前,共讀一段溫馨的故事;合上書,聊聊一天的歡樂與不快。這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靜的時刻。想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少發了幾次脾氣?打人次數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先讓孩子檢視爸媽這一整天的「脾氣」,再請孩子說說自己這一天為什麼發脾氣?下一次如何不生氣、不打人?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鼓勵孩子:不任意出手打人。叮嚀再叮嚀,或許三個禮拜,打人次數少一次,三個月少五次,改變雖慢,但是,孩子確實進步了,甚至三年後,根本忘了「打人」這行為。這是教養路上,親子之間一把看不到,卻永遠約束言行的「尺」!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