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午後一口氣看完剛從圖書館借的書, 透過文字 老師把甲.乙.丙丁等12位山童的故事 ㄧ字ㄧ句刻劃出生動的景象, 讀了 有時會心一笑 有時心頭一緊, 喜怒哀樂隨著在山裡成長的孩子們 浮動।
讀完這本書,很多情緒一下子湧現, 一時理不清頭緒॥ 清晰可見的是那個佈滿塵璊的理想,曾經希望擁有房子,接納照顧失親的孩子們.曾經,想過為那些孩子做點什麼... 相較於理想,現實讓我想的多做的少,透過文字,讓大家看看凌拂老師為山童們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好書...<<山童歲月>>
以下轉載自:【水瓶面面如是說】
http://www.wretch.cc/blog/kittylee0203&article_id=6177931
作者:凌拂
出版:天下雜誌,2006年8月
凌拂她是個對自然有著細膩情感的文學作家,在自由時報副刊見到她一篇題為〈寬容的等待〉一文,我對她的認識不再僅限於一個自然文學作家,她還是個教書三十年,懂得生命、懂得孩子的教育工作者。
凌拂說:「現實裡的成長可不是虛擬的戲文,立竿見影,一日裡便歷盡種種分曉。」這話深深打動著我,也讓我不斷反省自身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過於急切,忘了成長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我是不是也總熱切地盼望孩子在我的引領下,進步的幅度大到顯而易見?如果見不著孩子立即彰顯的成就,便以為在其生命幽微處,沒有任何的變化正悄然進行?凌拂的話不斷在我心裡迴盪著,她說:「我真正要傳遞的訊息,是一種情境的等待。有時候,我不以為老師敎了某些知識或者技巧,孩子沒有立即呈顯或者表現出來,就表示孩子沒有學會;同時,我也不以為所有的學習,都應該在一次裡完成,或者在一次裡驗收。…結果到底如何,只能等待,遙遙忽忽,甚至有可能完全無解,不知密碼會在何處啟動。情境未到的時候急不得。面對孩子我們常期望立竿見影,事後返觀,『急』只是我們內在的無明。」真是一段充滿智慧的語言,我領受在心,時時拿來自我提醒。
在這本書中,凌拂,一位遠離城市的小學老師,以文學之筆,寫下她與山上孩童照面、交會的十五則故事,溫馨感人。在她筆下,毎個孩子各有特色,活靈活現。一個對學生漫不經心的老師,是寫不出這樣動人的篇章的。我悄悄問自己,如果我也到了教書三十載的年紀,我可以寫下幾篇像這樣與孩子心靈交會的故事呢?我以這個問題作為自我惕勵,期待自己用心對待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是孩子的良師、也是益友。
熱切將此書推薦給為人師、為人父母者,相信它會帶給你一些觸發與收穫。
【書摘】
● 關於教學與情意,知識的美應當應對在生活中的感知,知識應該結合在生活裡。
● 長期與孩子相處,我有一種淡然的熱切,面對成長的生命,懷著一種距離的清醒。因為這一種冷寂,讓我在距離之外,孩子往往尚未言語,眉眼纔動,我便常能洞悉明明觀其內裡。許多心領神會,隱而不宣的剎那,幽微處,這些蒙童小兒,我了解他們,甚至有時遠超過他們某些粗略的父母。許多心照無法言說的部份,是我認為孩子與老師相親遠勝過父母之處。但我又從來不要做他們的父母,近身相搏,把屎把尿的事我從不插手。這情形又更顯於都市。父母有父母的盲點,距離有距離的清明。
● 我們同時都既是投手、捕手,也是打擊手與右外野手。我從青澀與新舊交替的摸索裡走過來,球打壞了,一記滾地球狼狽於心,靜靜留著與靈魂對話,當作成長的因子。球打遠了,誰也保不定是不是個再見全壘打,但看在眾人眼下,一顆心懸著,跟著轉過或數日、或累月、甚或經年,答案不知在悠悠的某處。
● 早年不懂得孩子,因為不懂得生命。 後來生命日有經歷,遇到的失落與挫折多了,回首之際,發現日漸懂得了孩子,原來是因為懂得了生命。
● 我其實真正想談的是一種「情境」,一種從容、緩慢且睿秀的「教育情境」。它不大容易立竿見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感覺,可是它最重要,沒有它,就沒有生命。
● 我能在工作中找尋自己的快樂,這是孩子有恩於我。但必然也有我錯待過的孩子吧,某些惦記的至今還在心上,有心、無心都得懺悔。如是,鬢髮霜白又算得什麼!摯心等候天罰,俯首償還,我是吭也不會吭一聲的。
● 我服膺於一雙雙童貞的眼睛,一切的學習都是從生活開始。瑞秋.卡森面對自然,以充滿詩意的筆調陳述所見所思所感,她對自然的衷情全在字裡行間。她認為任何訓練都不及懷抱著發現之趣,純粹顯現出與孩子分享的歡欣。她在書中說:「縱使我們大部分人都擁有明晰的視力,卻無法洞悉對美麗與令人敬畏之物的單純本能,這本能甚至在我們成年之前便已喪失。」所以她說:「小孩要一直保留天生的驚奇之心,至少需要有一個大人陪伴,與他共享、重新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的喜悅、興奮和奧祕。」
● 孩子難管,因要管得靜而不呆,活而不油。與孩子相處的日子,真是一部說不盡的二十五史。
● 努力給孩子堆砌一些生冷的知識,不會比從容和諧地坐下來,和孩子溫暖地談一些閒事重要。而我們的學校情境是,教師被瑣碎消磨,兒童被集體壓縮的規格消磨。
● 自然間自有其相互與共的綿密交織,如果沒有隱花果小蜂,我們就沒有愛玉;如果我們捨棄了毛毛蟲,我們也將會失去蝴蝶;如果我們失去了某一種昆蟲,我們也將失去某一種鳥類;像骨牌效應一樣,一路傾頹下來的將是面而不是點!
【延伸閱讀】
〈寬容的等待〉(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29/today-article2.htm
〈寬容的等待〉(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30/tod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