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15

2015. Nov 行為改變 Day 20

Day 20 (Nov. 23)

體表會補假一天,孩子們由爸爸帶。

晚上去了大咪家一趟,回程姐姐想在車上吃橘子,媽媽說不行,會把車子弄髒。Nanako開始哀求,媽媽說那你問爸爸,當然是被爸爸拒絕。媽媽反問她:「既然知道不可能為何還要問完媽媽又問爸爸?爸爸拒絕又來求媽媽?媽媽比較沒原則嗎?」nanako說:「對,你比較好講話。」接著又開始說:「口渴,如果可以吃一片橘子就解渴了..」媽媽決定忽視她,姐姐終於明白無法再車上吃橘子,只好放下這個念頭,姊妹開心的在車上聊五四三。下車後,媽媽跟姊妹說吃完橘子去刷牙睡覺,孩子們說:「早上被打了20下,好像東西還沒整理好,爸爸說8點要整理,可是我們回來已經超過8點,可能待會要繼續整理」。這時媽媽就有點氣惱打有什麼用?回家又發現,請不努力三人組去圖書館借還書,卻借回了6張dvd跟四本書。是怎樣?!姊妹說爸爸規定一人只能借兩本應該是書太重不想提吧!頭疼伴隨著這一切再加上9點的上床時間,媽媽開始煩躁,這當中不自主的催了孩子好幾次刷牙睡覺,想強忍著卻也忍不下的大聲的告訴爸爸不該這樣安排今天的行程,應該讓孩子完成必要的事情再出門。小孩也說對阿,都是爸爸害的。媽媽跟她們說爸爸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又要帶你們,耽誤了他的行程才會在你們沒完成應辦事項就帶你們出門。趕上床后,媽媽頭實在越來越疼且很疲倦,就以她們刷牙讓我提醒了好多次為由跟她們說只能講兩個故事就得睡覺。講完故事孩子就寢,打20下這種處罰方式讓我無法入眠,決定起床告訴孩子的爸爸這是很無效的處罰。

孩子被處罰是因為她們沒整理,弄亂環境。媽媽問孩子為什麼每次都要被修理?你們有想過為何每次都是重複性的問題被修理?五歲跟八歲的孩子無法思考這個問題,只能說出因為不乖所以被修理。我想這不是修理孩子所預期得到的結果。我們是希望透過某些機制(修理或者整理)讓孩子學會某些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不是讓孩子屈服再你的權威下。個人覺得這種處罰是惡性循環,打不會讓孩子知道如何改進,只會讓孩子怕你。打的次數越多,而孩子還是無力改善就會變成消極的心態:「打就打吧!這一次逃不掉,忍過受點皮肉痛就好。」打只會加深momoko的壓力繼續無時無刻的咬指甲,對於原本在家時間已經很少的父女關係會更加疏離。大人之所以為大人就是我們有思考能力,能重新規範圍籬, 引導孩子再圍籬內受到規範又享受到自由, 如果今天想建立一個【整理圍籬】,如何教孩子整理?圍籬內有哪些自由?哪些規範?多少時間內要完成?一次做多少?預測哪些是孩子無法一次性做好做足給她們重做的機會,或者先幫她們分段規劃整理範圍。對於總是整理未達標準的的內容,是否要簡化?物品是否應該簡化?收納空間是否足夠?這都是大人應該先幫孩子想好,再透過跟孩子討論達成共識後再進行整理的工作。孩子本來就是規劃,討論、執行、檢討、修正、再做一連串不斷的練習才能看到成果。再者媽媽本身就不會整理,對於那種太井然有序,東西很多卻要整理的井然有序的整理法做不來,但是簡化物品,東西用完歸位即完成整理這種卻很適合我,而生長環境跟媽媽很不相同的爸爸就很擅長整理,保留東西,或許鞭打之下會好好整理,但是一步步穩扎穩打的學會快速不費力的整理收納,省略打人或者被打的痛苦跟壓力不是更好嗎?

沒有留言: